问: 什么是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 热点追踪 2018 年 11 月 16 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 8 号——商誉减值》,从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商誉减值事项的审计和与商誉减值事项相关的评估三方面,就常见问题和监管关注事项进行说明,明确对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不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在每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据统计截至上年三季度末,A 股上市公司商誉资产规模已达到 1.4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18%,创历史新高。这带来了相应的商誉减值风险。在已发布的上市公司年报业绩预告中,有 50 家公司认为存在商誉减值风险,将进行减值测试。何为商誉和商誉减值 商誉可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自创商誉指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能够较其他企业获得超额收益而所具有的无形资源,外购商誉指企业并购中收购方因存在对被收购企业的良好预期,认定其能在未来获取超额收益而确认的无形资源。由于自创商誉的复杂与形成成本的不可验证性,会计上的商誉一般是指外购商誉。按照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企业合并》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商誉这一被收购企业被认定能在未来获取超额收益而确认的无形资源,以收购方支付总价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差值的形式具体化,并最终在收购方资产负债表中作为一项资产科目体现。收购方为收购支付溢价,代表了被收购企业净资产背后蕴含的发展前景,也代表了收购方对于自己能从中获取预期收益的信心。然而,当被收购企业后续经营业绩无法达到收购发生时作出的业绩承诺时,收购资产的高估值、收购支付的高溢价的合理性就需要进行重新评估,上市公司需开展减值测试。测试结果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则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成为部分上市公司业绩不确定性的一大来源。由于减值测试通常在年末进行,年末的年报业绩预告期也成为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频发期。 2018 年度部分上市公司公告商誉减值损失高达数亿元,导致当年本该盈利的业绩由盈转亏,突然的业绩“变脸”令公司股价大幅下跌,使投资者蒙受损失。商誉减值的风险与防范 A 股上市公司商誉资产规模近年来持续上升,截至上年三季度末已达到 1.45万亿。个股上,有 149 家商誉占总资产的比例超 30%, 64 家商誉占总资产比例超40%, 21 家商誉占总资产比例超 50%,同时有 18 家公司的商誉超过其净资产。行业上,商誉规模最大的前三个行业分别是传媒、医药、计算机,对应的商誉规模均超千亿元。中国证监会本次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 8 号——商誉减值》针对风险隐患进一步明确了监管关注要点,对市场潜在风险提前提示和监管,有利于杜绝潜在“黑天鹅”发生。为防止投资“踩雷”,投资者应认真甄别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商誉的绝对规模、商誉占总资产比值、商誉占净资产比值等几个指标可以帮助投资者参考判断上市公司的商誉风险程度。此外,随着部分上市公司逐渐度过业绩承诺期,一些商誉过高却从未有过减值动向的公司也需要投资者仔细甄别。
上一条: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负责人答记者问